北川日记6

"我不知道你在想’啥子’,还是那个地点那条街。哦~那缠绵的地点,难道是爱的天平已经倾斜…"

来这边的短短几天,同行者多半学起了四川话,把所有音调变为第三声,微调几个可以替代的词语,一口并不十分标准的川音就孕育而生了。其实,语言的学问真的是博大精深又充满谐趣,北京的儿话,粤语的韵律,徽州地区的n、l不分,湖南一带的"fu南"音,以及最有特色的东北那嘎嗒,都是一方历史和文明的记载。正如俗话说"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但鲜有人知的是其原始版本实则为"舍不了鞋子套不住狼",皖南一带居民读"鞋子"作"孩子",所以这种误传便也不足为奇了。那么,乡音又究竟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有质朴,更多的我想是亲切。尤其当身在异乡的我们偶遇老乡唠上半天的家乡话,真的是既满足又感动,仿佛始终坚信无论身在何处,家乡永远不会忘记自己。

国殇已逝,川音未改。如今,每每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用方言攀谈或是大声喧哗,都不忍打住这些孩子,他们一方面不甚了解对老师的尊重和基本礼仪,另一方面又不为这些外加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可以单纯地自由渲泄。你说到底是我们在教他们知识文化、做人准则,还是他们在教我们本真自然、天性解放呢?知识越来越多自我包装越来越精美,却明白始终有个词叫道貌岸然。有时候一个人的修养真的不仅仅在于他读了哪些书拥有怎样的学历,却在于他经历了多少、感悟了多少而已。而事实上,这些课堂上放肆大笑的孩子里,很多都有着心酸的记忆,只是我们还无法触及。要知道,当年的北川系重灾区,今天所有还能坐在教室里放纵不羁的小灵魂,都是那些血色回忆中仅剩的奇迹。

对于这里的很多人而言,无论语言它怎样演变,无论将来的自己如何奔波,家乡总会留在心里,挂在口上,这是川音对土地的忠诚。就像北川小青年口中所唱的《外滩十八号》,如此忧伤,又如此诙谐。

12.7.21 于擂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