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猫儿石,雨仍旧一直下,以奶奶的说法,这叫"倾缸"。人们似乎对雨天有着自然的抗拒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感觉亦愈加强烈。我曾经认为那是因为在雨天会活动不便的缘故,而今看来,原因或许不啻如此。
这里经营户的收益几乎全部来自于游客消费,而在大雨天或是淡季,他们能做的只有守望。一座座看似光彩的羌寨建筑,实则是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民生疾苦的。这批建筑里绝大部分是温总理09年造访前加工赶造的,之后鲜有修整,所以房屋漏水现象严重。而村民们对于贷款建房一事说法也并不统一,但根据实际情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房屋由特殊党费建造而成,故村民享有使用权但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对于农家人,安土重迁的思想非常普遍,倘若事实如此,住在在被征去的土地上兴建起的但却并不属于自己的屋子里,他们又有多少安稳感可言呢?一位受访老人告诉我,发自内心地感谢祖国给了他们新家,只可惜对这新家他们依旧存在很多不可抹去的顾虑和担忧。这两句话里的辛酸,理解的人能理解,不理解的人永远不能理解。
不远处村长的房屋就矗立在巨大的标志性建筑羌楼下,位置优越,家中也开起了超市,且不论当初他们是抓阄或是按序分配的房屋,可以说村长毋庸置疑是很大的受益者之一。在客源不足的日子里,农家乐的经营者之间难免有竞争,但由于政府往往会承担起中介职能给特定的经营者带去源源不断的游客,使得这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并不公平。那么久而久之,对于房屋住所的担忧或许就会演变为对于生存的担忧,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家涵盖着土地所有和稳定收入双重含义,就这两个方面来说,很多村民很可能会面临一无所有。
在猫儿石,最有生命力的当属自然景观,地震摧毁了一座城,却不能摧毁一方山水,不能摧毁对这山水有着天生信仰的生民。没有人愿意看到,天灾也无法打败的村民,会逐渐地被生活扼杀。然而对于今天的他们而言,真正的辛酸却是没有人能够分担的,他们只能把它从一个肩头换到另一个肩头,依旧向权贵低头,依旧向明天祈祷。
12.7.20 于猫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