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欣赏龙应台的观点:人民和土地可爱,却并不意味着国家可爱。光彩的县城重建建筑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很多利益因素的。作为旁观者,我想单看县城的发展毫无意义,便同社调小组深入三个不同村镇调访,而关于震后安置与重建,答案迥异。
以擂鼓镇为例,四年过去了,依然存在数量惊人的板房群,依然有众多村民蜗居在夏季闷热的板房里,与不远处恢弘的政府办公建筑群相比,这些板房的存在的确有些刺眼了。村民告诉我们,漂亮舒适的安置房仍然在建中,当地政府给予村民40块钱一平米的几近赠送的价格,每人可购30平米,这已然是很好的政策了,他们有理由对未来抱有巨大的期盼。相较而言,猫儿石村的吉娜羌寨要幸运很多,政府将此规划为5A级旅游景区,依山而建的羌族建筑大气恢弘又不失古韵。深入羌寨,每家每户门前悬有大幅照片,很远看便知道那是09年温总理前来视察时与众村民的合影。领导的重视加之北川属于为数不多的羌族自治行政单位,使得这里的重建之路顺畅而快速。村民的生活水平令人惊叹,这从几百平米的别墅楼以及客厅配置的50多寸长虹壁挂电视就可见一斑,而这些正是我们的下一调访对象南竹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之所以要去深山里面的南竹,多半是因为它算是经济最落后的三个村之一了。村民对住房保险的具体细节不知情,根本不知道地震是不属于受保范畴,他们借钱或是贷款修了新房,政府的一万块补助其实并不能完全负担损失。欠钱修房子的村民鲜有还款的意识和能力,靠种植玉米他们的年收入不过一千左右,倘若大风来袭玉米被吹倒日子可想而知会更加艰辛。他们的儿女出去务工,大多前往绵阳,这是典型的农村经济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迎接一行人的是村委书记,11个人挤一辆面包车翻山越岭,苦不堪言,可见村领导对于改善村民生活以及引起社会对该村关注及援助还是有很大诚意的。也正是从村委书记口中,我明白了对于安置赔偿以及补助工作,还是有一个叫做"政策内外"的词做限制的,羌人毋庸置疑是政策内,那南竹人呢?房屋可以安置,那公平呢?
在这里,同行者提到最多的当属乡民的热情淳朴,这是他们的共性,但相比于共性,我更愿意看到人们是如何通过努力追求社会公平从而弱化异性的,我很期待。
12.7.19 于北川